壓力|失眠|焦慮

壓力測評

以下題目,答是得1分,累積起來為總分。

1.  最近容易感到緊張、不安
2. 最近睡不著、睡不好、睡到一半醒來?
3. 經常情緒低落、焦慮、煩躁?
4. 記性變差,忘東忘西? 
5. 做事情時容易分心,注意力難以集中? 
6. 容易與他人起口角,意見不合,覺得別人在針對自己?
7. 胃口變得很好或變得不好?
8. 近半年以來生病不只一次
9. 幾乎每天都覺得很疲倦,假日也在補眠
10.沒有特別做運動之下,卻經常頭痛、肩頸痛、腰酸背痛?
11. 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無助、恐懼?
12. 有人說你最近氣色不太好嗎?


得分結果解釋

  • <4分 壓力指數還在能負荷的範圍。
  • 4~5分 壓力蠻困擾你,雖能勉強應付,但必需認真學習壓力管理了,同時多與良師益友聊一聊。
  • 6~8分 你的壓力很大,趕緊找專業心理諮商師或醫院的協助,透過專業的幫助,學習如何管理壓力,把一肚子苦惱及煩悶釋放出來。
  • >9分 你的壓力已很嚴重,趕緊到醫院找專業及可信賴的醫師,讓醫師評估你的身心狀況,討論如何協助你,幫助你的生活趕快恢復正常軌道。


資料來源:逍遙心理

《一閒下來就發慌,越努力卻越焦慮》

文:林岱葳臨床心理師

「瞎操心」

明明知道瞎操心沒有用,應該務實一點去做些有建設性的事情,或是去放鬆一下享受生活

但是只要稍微有空檔,腦袋仍然像高速運轉的渦輪,胡思亂想一堆

最後發現不但沒做什麼事,也沒有好好休息放鬆到...

這個也沒做好,那個也沒完成...

「瞎忙」

許多年前與朋友聚會時,曾被朋友直指:「你在瞎忙什麼?」

朋友一句話,有當頭棒喝之感,我暫停手邊的事情想了一下,「對耶,我現在到底要幹嘛?」

竟然連一開始要幹嘛都忘了...一心一意只知道要"趕快做事"

沒想到朋友的隨口一句「瞎忙」帶給我頗大的啟發,因為這樣,後來幾年每當遇到"兵荒馬亂"的時刻,不時提醒自己,現在是在瞎忙嗎?(笑)

前陣子我在一則貼文當中曾提過

當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成為普世價值,人們失眠,整個社會充滿高焦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忙好像變成是一種很潮的事情

我們要不眠不休的奔跑,象徵著一種勝利者的成就解鎖 🔓

焦慮爆發的世代

>打開行事曆,如果沒有排事情,就覺得哪裡怪怪的

>難得有空可好好休息,卻覺得不應該耍廢,這些時間應該拿來做更多事

>一躺到床上,腦袋卻像永遠關不了機的電腦,還在想著生活中的那些OOXX...


曾幾何時「休息」竟然會讓人有罪惡感...

有時候其實也不知道在追求什麼?  

只覺得好像不往前跑就輸了,純屬為了努力而努力

這種流於形式的忙碌,讓自己更快樂了嗎? 更有自信了嗎?感覺生命更完整了嗎?

還是徒增焦慮,增加身心靈的負荷呢?


好的焦慮帶你上天堂,壞的焦慮讓你心裡慌

以下整理幾個正常的焦慮vs不健康的焦慮給你參考:


正常焦慮:有特定的原因,如升學大考、上台報告、晉升考核、準備結婚、家人生病

不健康的焦慮:說來就來,沒有原因;就算有特定原因,情緒及工作效率也受到影響


正常焦慮: 隨著事情出現,事情過去後就逐漸淡化

不健康的焦慮: 持續好幾周甚至幾個月,事情過了也仍然持續焦慮


正常焦慮:  適當焦慮反而可以鞭策自己,投入生活,提升生產力

不健康的焦慮: 產生自我厭惡,自己也受不了自己,生產力下降


正常焦慮: 是本能的一部分,為了生存而發展出來的能力,也可說是基本情緒的延伸

不健康的焦慮: 個人生活各方面(如職場、人際關係、家庭)受到明顯影響,需要專業協助


-

事實上只要是個人,都會焦慮,這是生物為了適應環境所發展出來的本能

關鍵在於你是與焦慮和平共存,還是被焦慮給吞噬了?

前者將焦慮化為生活動力,協助自己在日常生活運籌帷幄

後者則是因為過度焦慮,整個人都卡住,掉入焦慮黑洞,瞎忙一場


與各位共勉之~

"人生是一場長期的馬拉松,不是100米衝刺"


用力過猛,反而後繼無力,無法達標

很多時候,慢慢來,比較快。

2022.01.28

焦慮發作是什麼樣? 內心多的是...你不知道的狂風暴雨


文:林岱葳臨床心理師

#周湯豪 前幾天在 #理科太太 的影片裡分享很真誠真實心路歷程 
他談到自己為了目標理想 馬不停蹄拚了十年
在打拼的過程累積很多焦慮,沒有得到釋放
曾經一度選擇用ㄍㄧㄥ的方式來面對壓力,曾經很抗壓
直到到了一個階段,就像拉到極限、彈性疲乏的橡皮筋一樣,硬生斷裂
不管在身體還是心理都浮出很多問題 

ㄍㄧㄥ住,不是長久之計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指的是長時間承擔來自生活上的各方壓力
身體與精神上出現不良反應,像是睡眠品質低落、記憶力下降、揮之不去的疲倦感
這些不良反應難以用單一的醫學病理來解釋成因
在心理學上也有類似的概念叫做耗竭 ( #burnout

仔細覺察,身體在發出過勞訊號 

很多時候身體已經出現一些症狀在告訴我們,壓力太大,吃不消囉
像是腸躁症、肚子絞痛、頭暈頭痛...(但這不是在鼓勵大家不用注意身體健康喔!)
但大部分我們習慣會先往生理疾病去想,不會直接聯想到是心理壓力產生的反應
所以在醫院偶爾會碰到俗稱"Doctor shopping"的患者,擔心自己身體出了什麼毛病,跑遍各大醫院,看遍各大科別,做盡各項檢查,即便生理檢查報告沒有顯示什麼異常,仍然覺得身體一定有出狀況,其實是心理狀態的關係,壓力太大了。 

以為焦慮是一種常態

周湯豪在影片中提到另一個很觸動人心的分享是:

"一直以來,遇到困境的時候選擇自己默默承受下來,用作品去說話...
從小到大都以為這樣的壓力叫做人生,不知道其實焦慮等等的不舒服是不正常的...
不知道原來自己原來有焦慮症"

這讓我想起自己跟患者的對談片段:

(前面跟我講了近況)
「我這樣是什麼狀況?」
「你這個跟生活壓力有關」
「我都退休沒上班了,哪有什麼壓力?」
這類型的患者,是LEVEL 1,也就是還沒掌握自我覺察能力,功力要再練一練
唯有覺察到自己的壓力來源,才能進一步的自我照顧

從指標性的壓力理論(Lazarus and Folkman, 1984的)定義來看
壓力反應指的是"個體主觀感覺到被榨取,被消耗,超過能力負荷,影響到個人安適感"
所以壓力是"非常主觀""因人而異"的
不要跟他人比較,覺得別人可以過得去,自己為什麼過不去? 這樣只會折磨自己  

【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與焦慮共存】

說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焦慮? 焦慮發作時該怎麼緩解呢?
這裡給你們三個大觀念,大家可以好好體會體會:
1. 把重心放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那些一朝一夕難以改變的事情往往只會徒增我們的焦慮及擔憂
2. 用體恤自己的態度,例如「今天真的處理了好多事情啊...真是辛苦我了」;代替敵意的態度,例如「焦慮就是很爛,我絕對不可以焦慮!」 
3. 像安慰朋友一樣安慰自己,用第二人稱給自己留言一段話,嘗試寫一封信給自己。


洋洋灑灑寫了一堆,希望對你有幫助!
想知道更多焦慮壓力管理的方法,記得到臉書追蹤我囉  

2022.01.23

#Anxiety #Stress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Stress #Arousal #GAD #worry 

防疫在家都在無腦滑手機? 真正的高手反而用手機做壓力管理。

文:林岱葳 臨床心理師


今年世界心理健康日主題是「全球心理健康資源分布不均」,仍然有許多國家人民受制於當地資源匱乏或資訊流通性不夠等原因導致無法接觸到相關資源。然而在這個當下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相信至少具備有網路的手機或電腦。對現代人來說,網路是通往世界的大門,光是「一機在手」就能蒐尋到各式各樣的資源。


這篇文章將說明,充斥焦慮的防疫期間,該如何調適心態,穩定情緒。並且提供三個用手機就可以練習身心放鬆的線上資源。

首先分享在這段艱困又煩悶的時期,什麼樣的心態可以讓生活過得比較舒服自在:

1. 當你有能力給予

外部活動暫停,成天在家,生活逐漸變得乏善可陳,難免有無力感,嚴重一點的人可能會陷入「自己很廢、很沒用」的小劇場。其實仔細去想,每個人在社會上都能發揮自己之力,就算只是陪伴鼓勵最近心情低落的朋友,也是一種力量展現。人與人在互助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正向心理連結,這樣的連結可以增進自我效能感,緩和內心的焦慮不安。

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有能力給予,幫助他人,某種程度也象徵自己具備能量才能夠給予呀! 像我知道比較深刻的體會是,在級警戒這段時間,有些餐廳免費提供便當給醫療院所,作為感謝醫療人員的心意。

2.  轉念的神奇之處

當發生不好的事情,與其埋怨「為什麼是我?」,換個角度想:「這件事教會了我什麼?」從被動受害者的角度轉為積極反思的角度,就不會一直陷在負面情緒的迴圈。就像英文有一句話說: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就算當下感覺很糟糕,但我們都從經驗中學了一課,長了智慧。

3. 感恩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疫情期間還能安心在家,是建立在許多人的不辭辛勞之上,例如恪守崗位的醫療人員、處理各種大小狀況的警察、負責運輸的物流人員、不管颳風下雨都把食物送達的外送員....這些日常細節很容易被忽略、被視為理所當然。如果你對現況感到心煩意亂,試著放下眼前的煩悶,向這些無名英雄表達感謝,感謝他們讓社會能夠維持運轉, 讓原先浮躁煩悶的心情跟著平復下來。

4. 當下的力量

現代人相當依賴手機,注意力嚴重被手機螢幕裡的各種資訊給綁架,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去尋求更多新奇的事物來刺激強化神經迴路。相信你們都曾有過一種經驗:手機滑得越多,越來越焦躁,滑到最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滑什麼,不記得剛才看過什麼,時間就這樣流失。

這個現象暗示著,大腦已經過度運作,呈現漫遊狀態,提醒你是時候拿回注意力的主控權了。

該怎麼練習專注當下呢?接下來介紹三種線上管道,協助我們從龐大繁雜的資訊轟炸中跳脫出來,在緊繃的疫情期間,好好照顧身身心靈。


1. Headspace

Headspace是一個練習冥想放鬆的APP,裏頭有幾種針對不同問題(工作壓力、睡眠困難、情緒卡關)提供不同方案可選擇,由創辦人錄製的音檔,配合療癒可愛的動畫手把手的介紹如何正確有效的冥想。每次冥想從1分鐘到20分鐘不等,使用者可以從中發現原來冥想沒有想像中的麻煩與困難,只要跟著APP的引導,很容易上手,在生活中給自己置入一段平靜的時刻。

2. 遠端實況

相信不少人因為疫情緣故已經好久沒有出遠門旅行放鬆了吧! 因應Covid-19,國外著名觀光景點提供線上服務,把預錄實況放上網路,供民眾欣賞瀏覽,達到天涯若比鄰的效果。像是我在Youtube上找到巴黎羅浮宮的實景導覽Louvre Museum 4K | Tour inside Louvre Museum Paris 跟著鏡頭漫步,有種讓人置身於羅浮宮的錯覺。另外世界知名的加州蒙特雷水族館就在提供多種水族館內部的療癒生態供大家觀賞:https://www.montereybayaquarium.org/animals/live-cams

放下手機,看著海底生物飄游,實在很放鬆呢!

你或許會想,這方法有什麼樣的效果?已經有研究指出,視覺刺激傳達訊號到大腦,可以影響大腦對外界知覺的解讀,正向的視覺刺激回饋,能夠舒緩人類對壓力的不舒服感。

3. 善用Youtube

台灣Youtuber當中除了主流的娛樂型、知識型、美食型、理財型頻道,也有一些關注自我成長、心靈啟發的頻道,像我個人挺喜歡快樂大學這個頻道,是當我對生活感到困惑會特別去關注的頻道。主持人具有哲學背景,會透過介紹書籍、主題式討論,拋出許多關於人生值得省思的問題,引導觀眾靜下心來深度思考,覺察自己,這是現代人普遍較缺乏,但又很重要,需要鍛鍊的能力。


智慧型手機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共同體,但要提醒各位的是,隨時留意每天所接收到的資訊是否對情緒、心情造成影響?手機是輔助人的工具,有意識的「使用手機」,不是被手機給操控。讓我們一起打造屬於自己的心理安全感!


破解報復性熬夜,手把手教戰守則


文:林岱葳 臨床心理師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衝擊全球,改寫了世界的規律,也打亂了許多人原有的生活秩序。各地封城、限制行動的狀況下,有一部分的人出現報復性的各種行為,報復性網購、報復性大吃、甚至報復性熬夜...

在看資料的時候,無意間注意到幾個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近期關注起Covid-19之下人們睡眠障礙、失眠的狀況,所以今天想透過這篇文章來講講報復性熬夜(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我想許多人應該會好奇一件事:報復性熬夜跟一般熬夜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要特別創造一個新的名詞呢?

所謂報復性熬夜,核心概念是

  1. 個體本身相當清楚熬夜會造成的負面結果(例如:睡不飽/隔天遲到沒精神...)但依然願意熬夜

  2. 沒有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使個體一定必須熬夜(例如:身體不適/有安排事情)其實想睡是可以直接去睡。

  3. 報復性熬夜通常是為了享受個人的空間與時間,一般的熬夜比較是基於不得已的因素,例如:熬夜K書、趕報告、趕工...

報復性熬夜的心態?

以心理學角度來剖析,有以下幾種觀點:

燃燒殆盡的自控力 Self control

現代人生活繁忙,來自工作、家庭、學業、人際關係的種種要求,又要會做事又懂做人,實在覺得心累。白天已經耗費大量的自控力,來到睡前時刻,人的自控力已經所剩無幾,這時候往往不想再自律,只想放鬆休閒。

都是基因惹的禍 Genotype

另一派說法則是強調人類的「基因型Genotype」,有人的生理時鐘天生屬於早睡早起的雲雀型,有人則天生屬於晚上比白天有精神的貓頭鷹型。所以有些人的報復性熬夜未必是因為自控力不足,得考慮是不是先天生理時鐘作祟,像是貓頭鷹型的人通常要過了午夜才開始有些睡意,但是這個時間點是其他人已經入睡的時間。關於這點我個人深有同感,我自己就是屬於貓頭鷹型的人,早起對我來說十分痛苦,晚上做事效率比白天來得好,我也還在學習去調配白天工作與生理時鐘設定之間的平衡。

補償心態 Compensation

許多心理學家都談過人類的補償機制 (compensation),當一個人在A方面有所付出犧牲、被剝奪、被壓抑,勢必會在另外B方面做出相對應的補償,以平衡內在的失調感受。一般來說這個人不容易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補償行為。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有些大紅大紫的明星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卻爆出吸毒、性醜聞等等私生活脫序的問題。 因為在成名的那一刻他們就不再只是最初的自己,被大眾賦予對公眾人物的期待,一言一行被放大檢視,失去各方面的自由。成名的滋味固然美好,但相對犧牲的代價也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高。為了平衡內在的感覺,便會去尋求那些可以滿足自己、得到愉悅的活動。

報復性熬夜也是一樣的道理,白天都在處理別人的問題,回應外在世界的要求,留給自己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好比來說,一位30歲正值工作上升期的上班族,來到忙季,九點下班是常態,回家吃個東西洗個澡收拾收拾,當終於可以卸下一切,準備好好放鬆,轉眼間就來到十一點...如果這時候馬上去睡覺,就會有種都還沒放鬆到一覺醒來又是忙碌一天的心理狀態出現為了要削弱這種不平衡的狀態,於是選擇犧牲睡眠時間,也要感受屬於自己時間的滿足感。

報復性熬夜會如何影響一個人身心健康?

生理

人在睡眠的時候,大腦與身體器官會進行"重新整理"的動作,如果睡眠不足,缺乏完整的充電休息,長期下來可能會有認知功能下降、心血管疾病、內科代謝疾病的風險。(進一步了解睡眠不足影響哪些認知功能?先前我的文章也曾論述過,可以參考這篇)。另外以當前肺炎肆虐全球的情勢而言,也要注意睡眠不足可能會限制疫苗效果。

情緒

除此之外,情緒也會受到睡眠影響

當前研究指出睡眠不足與情緒調節能力(emotion-regulation)的相關性,意思就是

「前一天睡眠不足,隔一天情緒不穩」

以我個人而言,如果我前一晚睡不夠或睡不好,隔天早上醒來就會呈現明顯的"Leave me alone"&"Don't talk to me"的狀態,直到喝下第一杯咖啡才稍微緩解,開始正常運作XD

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驗呢?反過來說,當心情爛透了的時候就去睡個大覺,醒來之後(明明問題還在),卻覺得整個人狀態好轉許多? 這應該滿多人頗有共鳴的!

如何改善報復性熬夜的習慣呢?

依照上面三種情況,我分別整理了幾點建議:


>如果你是屬於一整天忙得焦頭爛額,幾乎沒有自己時間的人...

我會建議忙裡偷閒,這並不是要你偷懶耍廢,而是適時的照顧內在自我空間的需求,讓我們在忙碌的日程表裡有個緩衝,重新調整步調。在工作切換之間抽出5-10分鐘的時間,稍微停下來做一些跟工作無關的事,可能是去買杯飲料,可能是聽一兩首歌,可能起身去沖個咖啡...

人類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當我們在工作上持續集中注意力好一段時間,會開始出現疲乏,沒辦法再投入的感覺,這時候就需要一段放空期,整理思緒跟情緒。適當的鬆綁,才不會過度壓抑,累積到睡前再來報復性熬夜。


>如果你是屬於晚上工作效率比較高的貓頭鷹人...

上班族朝九晚五工作的時間對貓頭鷹人來說會比較辛苦與吃虧,每天要克服早起的痛苦,早上容易昏昏沉沉需要藉由咖啡飲提神,到了晚上精神比較好就延後睡眠時間,隔天早上又惡性循環...

我會建議如果可以的話,找一份可以晚上工作/不需要早起,或是成為自由工作者,順應自己生理時鐘,會是比較好的長久之計。


>如果你不屬於上面兩種情況,單純的報復性熬夜,拖延入睡...

我會建議從生活習慣與睡眠環境著手

生活習慣方面,可以透過「刻意記時」的方式,有意識的使用時間,避免無意識的虛耗

例如發現自己想要滑手機看影片的時候,可以設定一小時的倒數計時,計時器響了就可以知道自己花了一小時在滑手機,接下來可以做點別的事情。

這個概念類似現在手機有個功能會告訴你「螢幕使用時間」或是臉書、IG都會告訴你每天的平均使用時間,加強對時間的分配感與掌握感,達到提醒自己的功用。

睡眠環境方面,避開兩大睡眠殺手:咖啡因、藍光

對咖啡因敏感的人,就要避免中午之後咖啡跟茶的攝取。藍光的話,已經有很多報導都告訴我們3C產品發出的藍光會傷害眼睛,讓視力下降;但其實藍光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會讓有助睡眠的褪黑激素無法正常分泌,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睡前滑手機會越滑越睡不著,如果想要有個好眠,睡前一小時就該遠離3C產品。

#報復性熬夜 #失眠 #睡眠衛教 #林岱葳心理師


明明很累,躺到床上還是睡不著? 心理師揭露原來是這些習慣造成

失眠是現代社會十分常見的文明病,在台灣,根據2017及2019年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全台十分之一的人口受慢性失眠所苦,也就是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長期睡不好,其中又以女性和年長者這兩個族群,失眠的比例偏高。

文:林岱葳 臨床心理師

失眠是一種病嗎?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古人有失眠的狀況?
古人可能不是沒有失眠,而是在那時候失眠並沒有被視為一個「需要被處理的問題」,就算真的睡不著,人的作息也隨著時間慢慢回到正常。

現代醫學蓬勃發展,許多過去難解的病症在當前都可以得到不錯的預防及治療,人們也比過去關注身心健康。現代人習慣身體一有個不對勁就馬上手機搜尋相關資料,確認自己是否「出了問題」,所以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人們也容易把失眠視為一個疾病來處理。

工業革命一直到21世紀網路興起,人類勞動時間拉長,大量使用手機、電腦等產品讓感官長時間暴露在聲光刺激的狀態下,我們的心智被爆炸性資訊給餵養,跟古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有相當大的差異。

事實上,失眠並不是無解的病症,而是現代社會高速生活節奏之下的結果,反映出身心靈的不平衡。有不少人在失眠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吃安眠藥,但是藥物帶來效果的通常是暫時性的,長期使用也容易有成癮性。除了藥物之外,我們可以藉機會來好好關照自己,最近的生活是否正在經歷一些變動?是不是有點累?有點無力?什麼事讓自己心情煩躁?找出源頭,才是達到身心平衡,找回睡眠品質的根本方法。

我在執業過程中觀察到長期失眠者有幾種常見的心理特徵,分別是慣性焦慮、反芻思考、對睡眠有所迷思。了解這三種特徵之後,你會發現其實它們彼此之間很相像,也很容易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


反芻思考

反芻思考(Rumination)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意指個體對於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自主或不自主的重覆回想,類似於現在大家常常講的「小劇場」。
適時的反芻可以讓我們從經驗中學習修正,反思下次如何做得更好;過度的反芻則是耗費大量心神在追溯過去無法改變的事情,越想越心煩,也就容易跟失眠有所關聯。
當一個人過度反芻,容易鑽牛角尖,容易質疑自己,譬如:「為什麼這種事老是發生在我身上?」「我剛剛應該要表現得更好才對!」「為什麼他能夠做得到而我卻無法?」
類似於這樣的想法盤據在腦海揮之不去,不但沒有實質上的益處,長時間下來還會對身心靈產生相當大的耗損,連帶引發失眠。

慣性焦慮

再次強調,失眠是生活模式之下的結果,人的睡眠本來就會隨著生活影響,最近如果生活型態有所轉變,身體需要一些時間調適,睡得比較少或是比較不安穩實屬正常。舉例來說,換新工作、家中迎接新生兒、家人生病、喪親等等...都可能引發失眠,這樣的失眠是因為暫時的壓力源造成,等壓力源解除後失眠的狀況自然會好轉。


我與患者互動過程很常碰到一種狀況,患者聽完我舉上面幾個例子之後便告訴我他最近生活完全沒什麼變動,上面提到的狀況都沒有,但就還是睡不著 !
通常這種類型的失眠者往往是慣性焦慮性格在作祟,類似台語 「敖操煩」的意思。正因為敖操煩的個性,他們會跑遍醫療院所尋求檢查治療,但都檢查不出任何異常,這樣的結果往往讓他們更恐慌、更擔憂,有些甚至擔憂到睡不著,落入惡性循環。

睡眠迷思

不管實際上如何,主觀上就是覺得自己睡不好
詢問失眠的人一晚到底睡了多久,就算大多數晚上還是可以睡4到6個小時,但他們可能還是認為自己沒睡,好像心裡只看重睡不好的那一晚或幾晚(楊定一. 2019. 好睡:新的睡眠科學與醫學. 天下生活.)

曾有研究者透過儀器探測失眠者的睡眠,請他們在配戴儀器的狀態下入睡,醒來後詢問其睡眠品質,許多人都表示自己「沒有睡」,但其實腦波報告顯示出睡眠狀態的波型;由此可知那些覺得自己沒什麼睡、沒睡飽的人,其實還是有睡著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回到上面提到的反芻思考與慣性焦慮,有這樣心理特徵的人,大腦容易處在高度活動狀態,所以即便實際上有睡,但主觀上仍然感到沒睡,進而認定自己就是失眠。有類似困擾的人,不妨先放下擔心焦慮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認知,擺正心態,避免以偏概全的認為自己與失眠畫上等號,才有機會改善。


綜上所述,睡眠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如果睡眠出現困難,可適時以藥物輔助,只是藥物僅是透過藥理機制讓我們當下快速入睡,並非改善整體睡眠習慣。長期而言,根本之道還是要回到覺察身心,調養生息,讓心境回歸平靜安適的狀態,自然能夠找回睡眠品質。 

#失眠 #睡不著 #焦慮 #反芻思考 #林岱葳心理師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10461
版權所有 2021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