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姊妹

是生命中最早的玩伴,也是人生中陪伴你最久的朋友


文:林岱葳臨床心理師


以前的人講:"兩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多"

現在的人則是:"如果只生一個,通常很快會有人鼓勵再生一個"

有手足就一定比較好嗎?

有一個關鍵須留意:年齡差  Age Difference

心理學者Susan Doughty表示,兩個手足之間相差超過七歲,本質上就算是兩個獨生子女

因為兩個人分別在人生階段所面對的事情,不管是課業、人際...都不在同一個線上

試想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弟弟與高二的哥哥,他們正在經歷的、煩惱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比較難產生當下的共鳴,因此手足同儕的效果比較稀薄

-

除此之外手足帶來的正面好處也要納入父母教養風格 #Parenting style 子女先天氣質的適配性 #Temperament 一同考量

就像一場賽車比賽,配有頂級規格的車,如果沒有懂車的優質駕駛來競速,也是很難完成一場精采的競速,恐怕還會相撞,造成場面大亂

父母如果願意細心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情,給予適合的引導,也比較容易培養出相知相惜的手足情誼,在未來各自成年後也較可能將童年時的親密感延續下去

-

與兄弟姊妹相愛相殺竟然也可以從中得到成長...?

"弟弟咬姐姐,哥哥推弟弟、姊妹抓來抓去..."
這是每個家庭都可能出現的光景,不過不要小看手足衝突喔,這是個體面對同儕人際關係的第一次嘗試。在學習如何跟老師、同學相處之前,我們會先學著跟兄弟姊妹相處

說到底手足到底對一個人有哪些實質上的益處?

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看,認知 Cognitively、情緒 emotionally 、社交 Socially

認知層面

語言能力>比起獨生子女,手足之間有更多互動講話的機會,年紀長的能夠為年紀小的帶來更多語言刺激。年紀大的示範,年紀小的模仿,有助於語言使用能力的提升。

觀點取替能力>成長過程中,我們會碰到很多人,遇到很多開心不開心的事情,如果有手足可以分享討論,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不同觀點與見解,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手足那裏聽到其他來自其他圈子的人事物,拓寬對社會的認知,而更具備 #同理心 #換位思考 的能力

情緒層面

當與手足發生衝突,可能覺得爸媽不公平,可能他的某個行為惹怒了你,實在覺得火冒三丈...

諸如此類的情況,其實可以訓練情緒調節能力

也就是說,兄弟姊妹的存在,提供了許多"人際情境"讓我們可以去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例如如何安頓自己、整理思緒並適當表達出來

社交層面

這就很好理解了,從小就有玩伴的人,已經適應怎麼跟年齡相近的人相處,相對清楚人際關係的"眉角"是怎麼運作的。當然這也不是說獨生子女無法適應團體生活,而是有手足的人相對在人際關係這塊會上手得比較快。



當兒女成就是晚年生活的唯一安慰劑...


文:林岱葳 臨床心理師


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不乏與長輩對話的機會

他們的成長過程當中,社會普遍價值是「遵循傳統」,當時的社會物質生活不像現在有一定水準,更別說是個人理想的追求,女性能夠受高等教育就算是很幸運的事情,自我價值實踐聽起來簡直像天方夜譚。大部分的人對人生的定義就是努力賺錢,給自己跟家人過上好生活。

到了中晚年,子女早已各自成家,卸下為人父母的重擔,雖感到輕鬆不少,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過去的老友們,難得相聚碰面,話題也是離不開兒女,誰的女兒在哪裡高就,誰的兒子最近娶了個優秀的媳婦...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風氣的大幅轉變,「追求自我」「個人主義」成為主流思想。潮流媒體鼓勵人們要愛自己,要有夢想,要勇於表達自己,那些從前被忽略的部分,突然之間被重視起來。
這便讓我感到好奇 :已經習慣用「責任」「義務」來定義自己的這群長輩,該如何適應這樣的轉變?過去的社會有給他們機會認識自己嗎?

除了為人父母的角色與孩子的成就,還可以如何定義自己?

許多上一輩抱持著「出國喝洋墨水,在國外工作比較厲害」的想法,用盡全力讓孩子有朝一日能夠出國發展。這裡並不是要公審讓孩子出國到底是對是錯,任何選擇都是一體兩面、有捨有得。然而不少人為了讓孩子出國,傾盡洪荒之力,做出大量犧牲,數十年來不敢懈怠,折損身體,丟了健康,犧牲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惜壓縮生活品質,錢不敢花在自己身上,甚至聽過把退休金全數給兒子出國念研究所也大有人在。

我在執業過程,也不難觀察到類似的現象

一名非常擔心自己日後是不是會失能的阿姨,評估過程不斷向我訴說著各種煩惱,我見如此她焦慮,忍不住問:現在生活有人能夠跟你互相照應嗎?她停頓一會兒,低頭嘆了口氣才說:「孩子都很乖很孝順,現在都在國外工作,兒子在美國,女兒在日本...」每每遇到這類情況,我能做的就是對他們說聲:「辛苦了!從現在開始好好為自己而活吧!」
但也不禁思考,為什麼我問他們現在生活過得好不好,卻時常得到孩子在國外工作,諸如此類答非所問的回應

晚年的幸福感,跟孩子在國外有所關連嗎?

把人生全數奉獻在孩子身上,犧牲自我,成就子女,作為一種長期投資,期待往後子女能夠「光宗耀祖」。人性是如此,只要有所犧牲妥協,往往會心生寄望,有所回報。一旦寄望落空,變成失望,難免抱怨,獨自怨在心裡容易悶出病,怨給別人聽則讓自己跟周遭的人都不好過,最令人感嘆的情況是子女把父母付出的一切當作理所當然。

孩子在國外,可能只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子女從國外打電話來問候,父母在電話上故作堅強,實際上卻有許多開不了口的思念、孤單與為難,這也是許多長輩晚年生活難以自處的部分。還沒退休的長輩,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工作上,但如果是已經退休,配偶卻早逝,一輩子都在忙賺錢也沒交什麼朋友,沒去培養什麼興趣愛好,到了晚年突然發現如此自己的人生竟如此寂寥,無所適從。

需要好好被疼惜、被傾聽的一群人

「你們現在年輕人太幸福了,我們以前哪有像你們這麼好%^&*#....」

以往我從長輩口中聽到這句話,總感到莫名的被控訴,但現在我發現,這句話或許指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比起他們,我們可以毫無顧忌的成為自己,不用感到抱歉,沒有那麼多的身不由己。
而這些長輩們,鮮少有人問過他們的個人感受,年輕時上有高堂,下有妻房,凡事以家庭為第一,很少為自己考慮;年邁時社會風氣改變,卻只能望著子女背影,用「孩子在國外」來自我安慰,實在是很可惜。

樂齡歲月,重拾熱情,豐富生命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都有自己的時間軸,到了中晚年,許多事情逐漸放下,才能走得更遠。學習為自己而活,把外面七嘴八舌的雜訊都關掉,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趁身體還行動自如,開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把握每個當下,在終點驀然回首時,才有回憶不完的精彩感觸。

希望這些曾經與我相會的長輩們,無論正處於何種狀態,因著彼此曾經的相逢,能夠感受到我的鼓勵與正能量,敞開心胸,過上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10461
版權所有 2021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